“十四五”時期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成就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16 點擊:次
產業強則經濟強,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十四五”時期,面對外部環境中諸多不穩定、不確定甚至不安全因素的挑戰,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遇“脫鉤斷鏈”等嚴峻考驗的背景下,我國堅持把創新擺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位置,積極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穩步發展。在此過程中,新質生產力不斷蓄勢成長,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取得顯著成效。
“十四五”時期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要成就
完整性持續鞏固。產業體系的完整性是大國經濟內部可循環與內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支撐。我國建立起全球規模最龐大、門類最齊全、配套最完善的工業體系,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覆蓋了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五年來,產業體系的完備性和體系性進一步加強,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整體實現跨越式提升,完整產業體系的底盤更加堅實。一方面,制造業規模領跑全球。著力發展實體經濟,2024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最齊全、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優勢不斷鞏固。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網絡領先世界。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港口網、城市軌道交通網、輸配電網和寬帶網;風電、光伏裝機以及充電樁、快遞網點數量均居全球首位。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6軸7廊8通道”建成率超90%,覆蓋80%以上的縣。基礎設施全面覆蓋,為完整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交通、能源和數字基礎支撐。
智能化加快提升。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產業高端化、智能化、新質化發展迅猛,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首先,產業智能化底座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建成全球最大、覆蓋最廣的網絡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覆蓋全部工業大類,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連接數超過1億臺(套),“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超過2萬個。截至2025年6月底,累計建成5G基站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達2.26億戶,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其次,智能制造加快推進。截至2025年6月底,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84.0%、66.8%。“十四五”以來,建成了3.5萬多家基礎級、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和1260家5G工廠,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再次,AI賦能千行百業。AI研發及應用不斷突破,相關產品在智能家居、自動駕駛等領域普及,AI手機、AI電腦、AI眼鏡等人工智能終端超百款。2024年智能消費設備制造行業增加值增長10.9%,智能車載設備和無人飛行器制造增長分別達到25.1%和53.5%。最后,未來產業快速成長。涌現多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通用大模型,打造百余個標桿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具備從關鍵芯片、部組件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制造能力,多模態感知、大腦——小腦模型等關鍵技術取得進展,在汽車制造、物流搬運、電力巡檢等場景落地應用。
綠色化有序推進。全力推進工業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產業含“綠”量持續提升,綠色生產力加快發展。首先,增綠擴綠治污效果顯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時期提高3個百分點。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在科技攻關助力下下降18%,長江和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標準。其次,綠色能源應用日益廣泛。單位GDP能耗較“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2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不斷降低,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綠色建材、綠色船舶大規模普及推廣。最后,資源循環利用大幅提升。綠色制造體系更加完善,國家級綠色工廠達6430家。鋼鐵、水泥熟料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積極培育建設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產業融合步伐加快。“十四五”時期,產業、企業、區域多層級、深融合發展步伐加快。首先,企業集群創新發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基礎更加扎實,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10萬家,“燈塔工廠”數量全球第一。創建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累計培育形成60多個新興產業領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鏈條式融合和集群式創新,拓展了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組織方式。其次,實數加速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邁上新臺階。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推進,數據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加快。再次,產業廣泛跨界融合。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業務關聯、鏈條延伸和技術滲透日益深化。公共服務領域,探索“醫養結合、文教結合、體醫結合、文旅融合”等多領域跨界合作,推動社會服務與數字平臺深度融合。最后,區域產業有效融合。城鄉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累計建成18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00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30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縣域成為城鄉融合紐帶,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持續提升,“縣縣通5G”目標實現,公共服務和特色優勢產業建設加快推進,持續強化農民就近城鎮化和城鄉要素跨界融合的支撐。
安全性保障加強。安全性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韌度和抗風險能力。“十四五”時期,依托完整產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我國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全鏈條推進技術創新、成果應用、生態構建,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急需基礎產品實現突破,產業體系的安全韌性明顯增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突破,新布局16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總數達33家,突破近700項關鍵共性技術。集成電路產業形成覆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材料和裝備的完整產業鏈。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全鏈條自主可控能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創造了多個全球“首次”和“第一”,一系列硬核成果顯著提升了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
“十五五”時期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著力點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必須堅持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把握戰略主動權,以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目標,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
一是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戰略主動權。聚焦量子信息、生命科學、6G、人形機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制定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加大對顛覆性技術的研發投入和應用場景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未來產業創新集群,在產業新賽道“超車”。
二是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水平。超前部署國家實驗室體系和基礎研究平臺,優化科研組織的新型舉國體制,推動基礎軟件、高端芯片、核心工業母機、關鍵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根本性突破。持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建立高效協同的“卡脖子”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底線和戰略韌性。
三是全面推進產業“三化”升級,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智能化方面,加速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和高質量數據要素市場,推動人工智能深度賦能新型工業化,著力培育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智能體。在綠色化方面,搶抓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產業機遇,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先進儲能和循環經濟,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在融合化方面,深化服務型制造、跨界融合,促進先進生產要素向融合領域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生態主導力的領軍企業。
四是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制度體系吸引全球高端要素,構建面向全球的產業合作和創新網絡。在鞏固優勢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高端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以制度型開放保障戰略資源和能源的長期穩定供給,在多元化、區域化合作中增強產業全球影響力和供應鏈安全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