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學習】“十五五”時期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抓住哪些重點?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16 點擊:次
“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將面臨更加深刻復雜變化,大國博弈同科技革命相互交織,改革發展與安全穩定任務艱巨,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我們要在把握世界發展大勢、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在更高水平上統籌謀劃和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實現社會生產力的革命性進步,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牢牢掌握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主動權。
強化戰略性頂層設計,構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重大戰略性全局性任務,貫穿“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各方面,需要全方位加強頂層設計。以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為引領,將新質生產力納入“十五五”規劃綱要核心內容,從國家層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總體部署,明確發展目標、主攻方向、技術路線、產業布局、實施路徑、序時進度等。以強化政策統籌協調機制為重點,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總體要求全面、系統、具體地落實到財政、金融、產業、環保、區域、教育、科技、人才等各方面政策和改革舉措中,構建更強有力的部門、央地、區域、政企間統籌協調機制。以強化安全保障體系為支撐,對糧食、能源、金融等國民經濟命脈領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領域,數據跨境、海外利益等國際前沿領域,加強安全保障方面的制度設計、政策供給和法治保障力度。以建立政策動態調整機制為配套,根據國際政治、經濟、科創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優化中短期策略,確保總體目標順利實現。
深化全鏈條科技創新,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根基??萍紕撔率且粋€復雜系統工程,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一體推進上中下游協同創新。聚力補強基礎研究短板,統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持“四個面向”凝練重大科研課題,強化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大幅提升基礎研究組織化水平,同時鼓勵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創基礎理論、掌握底層技術原理。聚力突破核心技術瓶頸,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多條技術路線并行演進、動態競爭、交叉融合的特征,完善“卡脖子”技術的分類標準、攻關優先級,瞄準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統籌推進大科學裝置等“硬設施”和自主科研數據庫等“軟設施”建設。聚力建設技術轉移體系,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完善“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應用驗證平臺”全鏈條轉化孵化服務,促進自主攻關技術產品多場景應用、大規模推廣、高頻次迭代、持續性升級。
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堅實載體。因應國內外形勢變化統籌調整我國產業體系布局,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策。統籌發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全面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鞏固和強化“新三樣”等新興產業競爭優勢,聚焦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關鍵領域,精準識別和大力發展高潛能未來產業新賽道,加快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支柱產業有序更替。統籌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技術牽引、要素聯動、鏈條延伸等,促進產業間交叉滲透、耦合共生、相融相長,培育更多新業態新模式。統籌優化區域重大生產力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分類指導,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推進產業梯度有序轉移,深化地區產業協作,通過技術共研、要素共投、場景共建、市場共拓、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等方式強化協同創新,培育更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引導產業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增強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推進深層次體制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持續深化改革,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著眼培育創新主體,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增強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構建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點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創新基礎設施共享共用。著眼優化創新環境,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強化行業自律,推進重點新興行業產能治理,健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監管機制。著眼集聚創新要素,加強急需緊缺、前瞻性引領性學科專業超常規布局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完善政府引導基金容錯機制,健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標準和服務體系,培育耐心資本,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機制,深化數據確權、定價和交易制度建設等,促進各類優質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活力競相迸發。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都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既深化對發達國家開放,致力于打造良性競合關系,也鞏固擴大對發展中國家開放,深化科技、產能、標準合作,推動市場、資源、技術來源多元化。既深化雙邊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也始終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建設和中國—東盟、中國—中亞、中非、中阿、中拉等區域命運共同體建設。既高質量“引進來”,強化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也高水平“走出去”,組織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完善海外風險監測、預警和處置機制。既深化“邊境上開放”,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也下功夫推進“邊境后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更大范圍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促進國內國際市場高效聯動,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