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雙創”新生態建設 福建火炬高新區打造示范樣板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6-04 點擊:次
十九大以來,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已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福建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快建設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不遺余力。而這方面,福建省廈門市火炬高新區(以下簡稱“高新區”)的發展頗具有代表性。
2017年,高新區入選全國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名單。在短短一年多的實踐中,高新區全力提升融合、協同、共享的“雙創”生態環境,積極引進創新型人才,加深兩岸協同創新創業合作,著力打造高素質創新創業園區,初步實現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目標。
生態建設日益完善
“雙創”高融合發展
一年多來,高新區以氛圍帶動創業,以載體促進成長,通過有效發揮孵化載體的專業服務能力,以點帶面,從線到面,全面提升創業孵化規模和水平,現已集聚300多家創投等金融機構,形成了超過300億元的金融資本。
取得如此成績的“秘訣”有哪些?首先,要想營造良好的“雙創”環境,打造高水平創新創業品牌顯得尤為重要。高新區統籌并認定各類與主導產業相關的論壇、路演等創新創業活動,形成國際、國內、區域、市內層次分明,高水平、專業化的創新創業活動體系。粗略統計,截至目前高新區已成功舉辦了中美創客大賽、2017英特爾海峽創新創業大賽、國際第三代半導體創新創業大賽廈門分賽區總決賽等近700場“雙創”活動,充分激發區內成員創新創業熱情。
其次,高新區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引進培育高水平孵化載體,通過認定“火炬專業眾創空間”、“火炬兩岸眾創空間”,引導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特色化發展。
據悉,下一步,高新區將持續推進“創新生態構建工程”、“專業孵化器集聚工程”等重點工程,引領“雙創”生態向更高層次發展。
人才引進“廣”吸納
助力企業再升級
隨著“雙創”生態環境發展,高新區企業進一步追求核心競爭力,尤其是人才發展戰略得到大范圍的實施推進。高新區通過政策引領、重點培育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引才用才,全面引導企業轉型升級。
例如,在人才引進方面,高新區發揮政策激勵作用,出臺《廈門火炬高新區關于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從研發投入、研發機構建設、產學研合作、引才用才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企業創新升級;又如,在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方面,高新區出臺的《廈門火炬高新區推進工業企業智能制造的若干措施》中,從設備投入、制程升級、服務方案、首臺套、資金成本等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集中發力,推動園區企業智能升級;此外,在協調解決企業經營、謀劃企業技改項目的同時,高新區還實施重點培育計劃,按照“班子成員+業務處室+園區單位”的工作機制,重點圍繞“73家生根性企業,100家瞪羚企業,1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開展了企業“大走訪”……
高新區的一系列舉措帶來顯著成效,其2017年新增17家“瞪羚企業”,“瞪羚企業”總數在全國高新區中位居第11位;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2家,總數突破650家;新增授權發明專利超1100件,同比增長20%以上。
據了解,在進一步推動人才集聚方面,高新區將推進實施“校園深耕”和“城市深耕”計劃,即從高校密集城市與人才密集城市著手,招聘優秀畢業生與中高端人才到廈門發展,為企業發展注入新鮮動力。此外,高新區還將實施火炬工程師培訓計劃和支持“SAC聯盟大學”發展,開展高端人才培訓活動,并有效整合培訓資源、共享資源,建立人才培養協作機制,降低企業人才管理和培養的成本。
對臺協同“深”一度
謀求融合新發展
在對臺協同發展方面,高新區以促進臺灣青年創業為突破口,認定“火炬兩岸眾創空間”,全面支持臺灣青年來廈就業創業。采取措施主要有,支持高雄市青創協會等機構在高新區設立育成中心,引導支持清華海峽研究院、一品威客、愛特眾創空間等單位在臺灣設立離岸孵化器等,取得了較好成效。目前,臺灣創客團隊不斷涌現,高新區內在孵臺灣創客項目數突破200個;高新區已集聚臺灣創新創業青年1100多人;園區企業國際化步伐日益加快,園區孵化載體開放發展呈現新格局,如與廈門大學共建的“廈大—火炬極客空間”入選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等。
在謀求融入全國、全球經濟大體系方面,高新區支持中以協同創新中心的“4個中心”和“10個項目”在廈落地,幫助高新區企業有效對接以色列創新高地優秀技術、項目;打造一帶一路加速器,實現中國技術和資本“引進來”和“走出去”。
據了解,接下來高新區將進一步提升兩岸“雙創”發展質量,實施火炬臺灣實習生計劃,繼續支持有實力的創業計劃機構向更深發展;同時高新區也將出臺相關政策,有效組織和引導在全國乃至全球布局研發中心、商務中心,重點引進精通國際和國內情況和法律、知識產權、金融等業務的國際化中介機構,為“走出去”企業保駕護航,助力外國企業落地廈門。

